在中國,95%左右的B2C公司每個月的市場費用不超過1萬。大部分的電商服務公司,都盯著那5%,往往把那大部分給忽略了。當然,這個也完全理解,因為服務公司也是企業,也要講究投入產出比。
老邢做電子商務這些年,除了02年不屬于這類企業之外,更多的時候市場費用都花在2萬內。沒錢或費用很少,做市場是一樣;花大錢,又是另一樣。是不同的本事。
作為一個沒多少本錢創業的創業者,自然請不起什么高人,也就不可避免的走了N多成長的必然彎路,我也不例外。也是在這個磕磕碰碰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以及積累資源。等到做派代時,所有的推廣,用的都是些不花錢的招。
根據自己的經驗體會,個人總結提高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的核心因素如下:
1、用戶;
對于一個公司及一個市場操盤手來說,必須都要搞清楚自己服務的對象是誰,否則,其他的就不扯拉。
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大概是啥情況,有什么偏好等;
這個是前提,盡管是戰略問題,還是放到這里。這個屬于前面那個“1”,下面的都屬于“0“,沒有這個,再多的零,都白扯啦。
2、媒介;
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接下來要了解用戶常在那些網站趴著?換句話就是通過什么載體能找到他們,他們一般上那些網站,如搞電子商務的人,一搬都在派代一樣;
做互聯網有個好處,就是從一個網站的內容等能大概判斷出自己的用戶是否也是這個網站的用戶,同時,嘗試的時效性很強。
3、辦法;
知道這些用戶都趴在哪些網站之后,不同類型的網站,用的招數差異非常大,例如,在社區里頭,硬廣告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或者,在社區里頭哪怕投硬廣告,連續投一個月,不如每個月投一周,然后,連續投4個月。如果要在社區抓用戶,好的招數就是偏感性點,如贊助聚會,借助用戶的嘴等等;
如在搜索引擎,用SEO和SEM結合,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及貼吧等;
如在新聞門戶,用軟文、訪談和博客等;
如在SNS和論壇等,用多加好友,弄個小組,多發點質量高的內容等,走的是情感路線;
4、增信;
增信,就是增加用戶對自己網站(公司)的信任感。傳統商務,面對面等,信任感相對要高一些,而電子商務恰恰相反,看不見摸不著的,用戶的信任感明顯不一樣(沒在網上買過或賣過東西的人,是沒感覺的!)。總結老邢用過的招數,分為兩類:
一、硬信任:1、營業執照;2、800免費電話(01年那會有800電話的非常少,費用很高,特拉風!);3、辦公室圖片等;4、ICP證;
各位,你要是有5億美刀在銀行,也可以讓銀行出個證明;或者,樓是自己蓋的,把房產證弄上來都靠譜。
總而言之,硬信任就是讓用戶能看得到能相信你的,如房如地如銀子等
二、軟信任:1、網站頁面設計得,讓人一看就是有實力和想法的;2、說自己是新浪的合作伙伴;
軟信任,就是能感受到的。如我老爸是克林頓的老師,我是世界短跑冠軍之類的。
5、氛圍;
氛圍,就是讓用戶登錄網站之后就有要花銀子的沖動,好比老邢在上海時,朋友交代:在上海吃飯,如果門口排著隊的飯店,到那吃準沒錯。
當然,這里的氛圍,還包括維護老用戶的營銷等。如過年過節,發個讓用戶感動得恨不得把兜里的美金全花完的短信或郵件等。
我們這些老電商,最早參考學習的對象都是美國電商,如amazon。美國的電商網站基本都很簡潔,但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我才發現中國的用戶更喜歡熱熱鬧鬧的氛圍,所以,你現在看到淘寶等網站整得很喜慶,也就可以理解啦。
6、體驗;
這里的體驗,特指網站的用戶體驗(因為拿到貨品時的體驗,只能指望快遞員了)。
能否幫助用戶盡快找到自己想要東西,找到之后能否讓用戶順利快捷的下訂單及支付,這過程的體驗好壞,跟銀子關聯很大。
還好的是,最近一兩年,發現國內的電商比較重視網站的用戶體驗,相互借鑒學習,整體水平是提高多啦。
上一篇:福布斯曝中國財富陣容 億萬富豪達到2萬人
下一篇:京東商城劉強東:One world ,one shop。